以小见大 细节动人
2017年 01月 05日 10:20    深圳新闻网
 

——政务报道的破与立

2015年5月底,深圳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深圳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开幕。“两会”,作为城中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城市发展,关系到民生福祉,向来都是媒体关注的重中之重,也是待开发的新闻 “富矿”。我所任职的《第一现场》栏目,以民生新闻见长,较少介入大型政务、会议类的报道,因此如何发挥栏目自身特色,用民生化的角度和方式,将本届“两会”的要点、亮点呈现给观众,是我接到报道任务之后,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政协委员举图说污染 市委书记表态“马上办”》这则新闻,敏锐的捕捉到了政协委员李毅多次举图、要求发言的冲劲与热情,生动具体的描述了他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向市领导痛陈深圳湾污染的种种现状。与此同时,稿件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对于政协委员发言所及时做出的回应,展现了马书记真抓实干的主政风格,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我认为,这则新闻算不上特别优秀,但它完整而生动地记录了政协委员激动、高亢地痛陈时弊、建言献策,市领导认真倾听、马上就办的务实作风,算得上是一则合格的民生化政务新闻报道。

政务新闻报道,包括了各类会议报道、各级领导活动的新闻、政令的发布和解读等等,它是是媒体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动员和组织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和政府工作任务的宣传主渠道,是主导社会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行政务公开、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其他报道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简单、生硬、机械描摹的政务报道方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受众的需求,更加无法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政务活动报道要出新,就要以百姓的眼光观察政务活动,用平民的、民生的视角报道新闻。区别于传统政务新闻报道,民生新闻栏目在参与政务新闻报道时,应该发挥民生化视角和语态的特点,着力于在政务活动中找到民生切入点,将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计划与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民生化政务报道首先要“立”的,就是记者的发现力。每年的“两会”,从听取和审议各类报告,到分组讨论、即席发言,再加上代表、委员们精心准备的议案、提案,可以说是亮点纷呈,新闻点似乎触手可及。可要从海量的信息当中,进行归纳总结,挖掘到宝贵的新闻素材,考验的正是记者的发现力。记者的发现力,直接决定了记者怎么做,能够发现什么样的新闻,最终影响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2015年5月 29日,深圳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这是去年“两会”迎来的首场议政高潮。在即席发言环节,来自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轮番发言,主体涵盖了深圳市的经济建设、民生保障等各方面。每一轮发言结束,深圳市政协委员李毅都会积极主动要求发言,虽然没有轮上,但始终积极争取,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当这一议程接近尾声时,李毅终于"抢“到了发言机会,并拿出了自己拍摄的一组大幅照片,还递给主席台上的市领导一份。李毅委员在短短的一分钟之内完成了这一连串的动作,如果不细心发现、认真观察的话,很容易就会错过这部分细节,从而使这条新闻失去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和感人动人的细节。也正是因为捕捉到了这些鲜活的细节,才更好的展现了政协委员依法履职、积极建言献策的风采,同时也充分的诠释了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

新闻发现力,是记者面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实及时有效地判别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的一种职业能力,是新闻记者必备的首要职业素质,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与保证。同样也是在去年“两会”期间,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天的议程主要是与会的市人大代表分组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我在南山区的小组讨论现场旁听。与会的南山区人大代表们畅所欲言,所讨论的话题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民生福利等方方面面。要在两分钟左右的节目时长之内,将代表们的观点面面俱到的提及,显然不可能,而且这样做出来的节目也容易拖沓冗长,难以吸引观众。在旁听过程中,我发现南山区的人大代表大多来自高新技术企业,有关于科技创新的话题自然而然成为了讨论的热点。如果从这个角度切入,着重关注代表们有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和意见,是可以完成一篇中规中矩的新闻采写工作,相对来说也比较省时省力。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在旁听的过程中发现,有代表提到食品安全的话题,同样能够引起在座其他代表的热烈共鸣,反响也很强烈。而且来自科技界的人大代表“跨界”谈食品安全话题,这一切入点本身也较为新颖。于是在当天(2015年5月31日)的《第一现场》栏目中,我采写、编发了《深圳两会:南山科技精英 热议食品安全》这一消息,其中展现了一些在科技创新界颇有分量的人大代表,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献计献策。食品安全话题,在新闻中较多出现的是普通市民热议或者是行业内专家的点评,去年“两会”期间的这条报道,观点新鲜却又不失信息量,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言之有物,才能避免空洞,才能吸引人。因此,要想做好政务新闻报道,除了要锻炼记者的发现力之外,把握新闻个人化的原则也以尤为重要。所谓新闻的个人化,,就是通过某个人的故事、体验,作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新闻。“人”在任何新闻报道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故事、人的细节,往往是观众最易于接受,也是最爱看的。新闻个人化要有能够视觉化的细节、具体感人的事实。再以《政协委员举图说污染 市委书记表态“马上办”》这则新闻为例,之所以它能够在本届新闻奖的评选当中获得好评,正是因为深圳市政协委员李毅和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鲜明的个性得以展现,使观众看后印象深刻、耳目一新。

如今,新媒体不断兴起,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在逐渐、甚至已经被赶超。但是,传统媒体有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和严格的新闻操作流程,是新闻内容的主要而又权威的制造者和提供方。新闻个人化的报道方式,可以帮助受众深入了解一些重要而又难以理解的社会议题,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有益于增强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民生类栏目需不需要政务新闻?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政务新闻往往蕴含着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栏目跻身于主流媒体的必备报道内容。民生化政务报道,就应该突破“条条框框”,打破传统政务报道程序化、僵硬死板的报道手法,从民生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抓住群众普遍关心或某些群体较为关心的信息进行切入,努力发现典型的人物、故事,来展现大事件,解读大政策。

实际上,无论是记者的发现力,还是新闻个人化,其落脚点都是在于细节。由于电视新闻线性传播的特点,画面其稍纵即逝,平淡的政务报道是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而能让人记住的,往往还是细节。以细节打动人、以细节感染人,可以使政务报道更加鲜活、更有看头,可以为民生类新闻栏目开拓一片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 编辑:郑裕豪
 
基金会动态
· 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颁奖典礼举行 深网总编辑蓝岸获奖
· 深圳新闻界举行表彰座谈会 优秀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作品受表彰
· 43单位成博士后创新基地
· 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获奖人选“零投诉” 十位获奖者全部有效当选
· 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激扬业界爱岗爱业正能量
· 激扬深圳新闻界爱岗争先的正能量 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开评
· 深圳2016年度优秀新闻从业人员和优秀新闻作品的公示
· 培养优秀基层新闻宣传队伍 深圳新闻讲师团盐田开讲
· 深圳29名优秀新闻从业人员受基金会表彰
· 2015年优秀新闻从业人员和优秀新闻公示
· 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欢迎合作
· 基金会举行座谈会重奖优秀新闻工作者
[更多]
 
基金会简介

    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2月,是为培养深圳新闻人才、奖励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新闻作品、开展新闻学术研究和交流、扶持新闻作品的出版、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而设立的。本基金会是公募基金,基金来源于本市有关部门和各新闻单位,主管部门为深圳市委宣传部,已在广东省民政厅注册登记为基金会法人。
    本基金会接受海内外各界对深圳新闻人才培养、新闻事业发展的资助和捐赠,热忱欢迎前来联系与洽谈。

...[详细]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深圳特区报 深圳商报 深圳晚报 晶报 香港商报 Shenzhen Daily 深圳手机报 宝安日报 深圳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