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报 黄温琪
那是一个很普通的周日,却因为一场事故,变得难忘。
2015年12月20日中午12点,晶报接到了一个热线电话,“我要报料……”市民刘先生告诉晶报,光明新区柳溪工业园附近有山体滑坡。接热线的同事节洪源询问了大致信息后,让他发现场图片到晶报公众号的后台,并把信息转给相关的记者。后台一下子就传来了两张图片,通过图片我们看到,红色的泥土从远方的山倾泻下来,至少有三四人高。如此严重的滑坡必是重大新闻,我们认为必须跟!
我们的微博微信都已经做好准备,要追踪这条报料。但尴尬的是,微信在12点的时候已经推送了信息,无法再群发消息,只能选择以预览的方式发送,中午1点,我们开始在自己的各个群里及朋友圈里转发。
在微信的预览发送出去的同时,晶报记者也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微信首发的内容是以报料为主,并提示读者记者到现场发回消息后,我们会更新。第一个去到现场的是我们的驻站记者张国防,他及时发回大量图片,为微信预览消息的更新提供了“新血”。该预览,在下午4点时,就显示已有10万以上的阅读量。
此时,全国的媒体已经沸腾了,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快人一步了。晶报的航拍团队从天空中拍下了震撼的场面,该视频在晶报的微信平台首发,之后又被央视转播。
虽然是在大家都休息的周日,但在几个小时内,晶报的突发记者、图片记者、航拍记者都到了现场了解情况。而办公室的这头,消息提示一直“噔噔噔”个停,前线的消息不断传来。传来的图片由白天变成了夜晚。冬季的天,黑得很快,同事赵士突然找我,“你去休息一下吧,我来接班。”我看了一下电脑右下角,晚上9点多了。这才意识到,我从发出第一条消息开始,都没离开电脑半步。
随便吃些东西,洗了个澡。虽想着要好好休息,第二天就是周一了,可是,怎么睡得着呢?躺在床上也还是一直捧着手机,刷着预览,关注着消息的更新。
如果说周日的我们都还没准备好应对这一切,那周一的我们已经火力全开了。更新了一个通宵的赵士,被劝回去休息,姜梦诗“接棒”继续更新。一个累了,另一个顶上,轮番上阵,我们已经进入了“车轮战”状态。
领导立即成立了报道指挥中心,把所有相关人员拉进工作群。在安置点、在指挥办公室、在第一现场、在发布会上,都有晶报记者的身影,为我们输送第一手材料。预览的内容也随着救援的展开而侧重面不同,从亲历者的现身说法,到谣言四起的网络,从发布会上的情况说明,再到救援人员的全力以赴,我们要面面俱到。
说到谣言,不得不说的是,得益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妥善安排,这让整个报道流程很流畅,避免了出错。随着光明滑坡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散,不仅深圳,全国人民都在看,一时间,民间谣言四起。夸大数字,扭曲事实,是传谣者最热衷的。领导多次指示,必须确保消息真实准确,击破谣言。多而快,就容易乱。在发酵到了一定程度,几乎人人都知道此事时,准确细腻才是我们追求的。
22日,冬至夜。晶报记者从安置点给我们传来一组图片,独自玩耍的小孩、在打电话的老汉、给孩子喂食的母亲……小孩天真地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大人的神色就严肃又疲惫许多。这个冬至夜,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会毕生难忘吧。
在红色土渣上面,救援还在继续。很快,已经过去了60小时,我们听了太多遇难的人数数字,却还没有出现幸存者。面对这种情况,大家都很害怕,害怕失去希望,没有消息就是坏消息。23日凌晨,从一个希望从前线传来 “发现生命体征”,过去的几个未眠夜,终于等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大约凌晨6点,被困者田泽明被成功救出,他被救出时,已经被埋了67个小时,他说是靠瓜子充饥熬过来的。采访小分队赶到医院了解了幸存者的情况,文字、图片、视频都有了。
整个事件下来,我感到身处的团队的有多强大,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就位。在事件发生的初期,那些来自网友、市民的消息虽然很原始,但就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或是吐槽或是感慨,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一个新闻点。而扑捉到这个新闻点后,个人工作的专业性就会显现出来。当事件的影响范围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团队的协作就越是显得异常重要。虽然我不希望再有光明滑坡这样的悲剧出现,但是我依然期待在这个事件中,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