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报 张国防
得知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梨花树下,她守望丈夫“梁三喜”36年》,获得第23届深圳新闻一等奖时竟然落泪了。这是激动的泪水,也是对英雄“梁三喜”最好的慰藉。英雄牺牲36年后,我用英雄的故事写这篇文章,目的就是要传承烈士的精神。烈士的精神是“忠爱国家、追求和平、无私无畏、舍身为民”的精神,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直至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烈士精神是伟大的,传承烈士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走向振兴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愿望的需要。
英雄一家为国人树立了一块道德丰碑
1989年3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清楚地记得,到部队的第一个晚上看的电影叫《高山下的花环》。影片讲述的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发生的故事。一个官二代赵蒙生一心想要走后门调到机关去,就借下部队为跳板,“曲线救国”——先做指导员,后调走。连长“梁三喜”本已经被批假一个月回家照顾已怀孕的妻子金花。不料,自卫反击战争打响了,他不得不带领连队上战场,而“梁三喜”为救赵蒙生牺牲了,只留下一张血迹斑驳的欠款单。赵蒙生的态度从此发生了巨大改变,一心留在部队,并感恩梁三喜的救命恩情。
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就是欠款单的故事。
“金花:我借了部队和战友2000块钱,欠的账,你一定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不能赖……”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欠账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这是英雄留给妻子的遗书,这是军人重诺守信的责任担当。
一句简单话,道尽无数辛酸泪。“梁三喜”的遗书就是:一定要还欠款,穷也要穷得有志气。让我感动流泪的是:为了偿还儿子欠下的债,“梁三喜”的母亲拿出全部的抚恤金还不够。为了省下一点车票钱,竟和儿媳抱着出生3个月的孙子翻山越岭走了4天才来到部队看儿子最后一眼。
英雄牺牲时,李金花才26岁,正值青春年华。然而,在家徒四壁、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金花大嫂含辛茹苦,孝老抚幼,倾力劳作,用了11年时间践行了烈士的嘱托,还清了所有的欠款。
李金花他们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集体。“梁三喜”英烈在国事面前表现的是,舍小家为大家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即将转业的时刻义无返顾地向着战场奔去!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可贵气节;在炮火连天的阵地上他身负重伤,在生与死的面前舍己救人壮烈殉国;英雄的爱人几十年对家庭不离不弃,孝老爱子,表现出了一个妇道人家良好品德;他们本分守法,自强自立,从不给政府添麻烦,为国人树立了一块道德丰碑!
看完电影,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英雄的故事一直浮现在眼前。当时我想,我一定要找到英雄的家人,尽一份绵薄之力。
然而,这一找就是26年,那场战争的硝烟已经过去了36年。
26年后终于找到了英雄的家人
从1989年到2015年的26年间,我从未间断寻找英雄“梁三喜”的家人,由于电影中讲述“梁三喜”的家在山东沂蒙山,所以我把精力都放在山东方面。然而,我委托上百名朋友都说山东没有这个英雄典型。
2013年清明,我到云南文山州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越战牺牲的烈士时,又认识了不少越战老兵。我向他们打听“梁三喜”的情况,不少老兵反映说,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确实有这么一个英雄人物,但并不是山东沂蒙山人,据说是贵州人,但具体地址都不详。
这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随即,我缩小了寻找的范围,在贵州籍越战老兵中四处打听。2015年9月,一个叫饶家恩的越战老兵给我电话说,他认识一个叫胡国庆的老兵,胡国庆是“梁三喜”的战友。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立即要来胡国庆的电话与他通话。得知我在寻找“梁三喜”26年,胡国庆十分惊讶,他没有想到竟然有这么一个执着的人一直在惦记着英雄的家人。
胡国庆告诉我,他和“梁三喜”是一个部队的,电影中“梁三喜”的原型为13军39师115团二炮连副连长王发坤烈士。我和胡国庆大概聊了一个多小时,他给我讲了不少王发坤烈士的故事,还告诉我烈士儿子王远苍的联系方式。
又是迫不及待和王远苍取得了联系,他告诉我他们家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海拉乡新村,一个十分贫穷的山坳里。王远苍称,他的爸爸牺牲后,妈妈谢绝了好心人劝其再嫁,以瘦弱之躯撑起这个家,含辛茹苦,为年迈的婆婆养老送终,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把爸爸生前欠下的债务用了11年全部还清。“妈妈自强自立,家里虽然很穷,但从不给政府添麻烦,靠自己的双手勤劳持家。”王远苍说。
听了王远苍的讲述,李金花大嫂信守对丈夫的承诺,承担起赡养公婆、抚育两个儿子成人的责任、用11年的时间,终于还清丈夫的千元欠账,这不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吗?在清苦的岁月里,他们一家本分守法,为国人树立了一座道德丰碑,这种精神不正是当今社会需要传承的正能量吗?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国家亟需唤起国人的家国意识、国防意识,因为时代需要英雄的力量,需要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如此才能鼓舞国人,振兴国威,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于是,关于写一篇英雄王发坤事迹报道的想法在脑海中形成。
2015年10月,我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在翻过一座座山,绕过一道道坎,车子时而在陡峭的山路上爬行,时而在泥泞的道路上打滑,一路颠簸,于23日上午10点左右,来到了英雄王发坤的家。
四小时的采访,金花大嫂泪湿衣襟
到英雄家之前,我想金花大嫂一定是一个身板结实的家庭主妇。然而,见面才知道,金花大嫂身体多病,虽然只有60岁,但看上起像80的老人,与实际年龄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见面,金花大嫂就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你们是亲人啊,几十年了,可把你们给盼来了,你们辛苦喽!”她说,丈夫牺牲后这几十年很少有人到他们家来,我算是第一个来采访她的记者。
在四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金花大嫂从她和王发坤烈士青梅竹马到相爱,再到丈夫回部队参战的情况都详细的讲了一遍。金花大嫂说,丈夫本来被上级批准转业了,他完全可以不去参战,但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为救战友而光荣牺牲。
英雄,是一个民族巍峨的精神丰碑。在英雄的家门口,王发坤烈士临参战前和金花大嫂亲手种下的梨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王发坤告诉金花大嫂,等梨花盛开的时候他就回来了。因此,王发坤上前线后,她每天带着两个孩子到村口等丈夫回来。一天,两天,一个月,三个月过去了,丈夫杳无音信。每年梨花盛开的季节,金花大嫂就会站在这里等待丈夫的归来,这一等就36年。36年来,只见青山在,不见亲人归。王发坤再也没有回来。
金花大嫂说,1979年5月的一天,一名穿着军装的人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李金花,告诉她王发坤在前线牺牲了,闻讯丈夫牺牲的消息后,金花大嫂昏死在田地里。在清理丈夫遗物时,王发坤烈士只留下了临上战场时的唯一一张照片和一张借款账单,这就是烈士留给妻子的一切……
金花大嫂说,由于长期劳累最近几年身体每况愈下,治病的钱也让二儿媳拿走跟人跑了,现在也无钱治病了。拉着金花大嫂瘦弱的双手,记者把来时微信朋友捐的两万元交到她手里,这让金花大嫂感动得不知说啥好。
四小时的采访,眼泪无数次模糊了我的视线,金花大嫂也是泪湿衣襟。
当晚,我住在了金花大嫂家,我把王发坤烈士的遗像放在床头,望着烈士的遗像,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眠。
2015年10月31日,《晶报》以《梨花树下,她守望丈夫“梁三喜”36年》为题,独家报道了烈士一家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发响。他们感恩于这个与国分忧、为国捐躯的烈士,表现出对英雄精神的高度赞扬。受英雄精神的鼓舞,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读者纷纷来电索要英雄家人的联系方式,并表示对英雄家人进行帮助。在短短的几天内,英雄家人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25万元,一些爱心人士还专程赶到英雄家里看望烈士遗属。
报道还引起了中央和贵州省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目前,一条专门通往英雄家乡的公路已于2016年6月通车,当地政府给英雄家也盖了两层200平方米的楼房,即将于今年7月完工。
忘记过去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
王发坤烈士指导员吴向东告诉记者,在我们挺直腰杆做一个中国人的时候,当我们面对繁荣富强昂首向前的今天,不能忘记国家的屈辱史、民族的翻身史、富强的奋斗史。没有无数先烈的牺牲就没有中华民族今日的和平安宁与繁荣富强。忘记过去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的灵魂看什么?就是要看这个民族是否永远崇尚、怀念、尊重和纪念他们的英烈,进而形成的民族精神。这是重要的文化凝聚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战斗力。
吴向东说,对烈士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精神。烈士的精神是“忠爱国家、追求和平、无私无畏、舍身为民”的精神,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直至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烈士精神为伟大的,传承烈士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走向振兴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需要。
吴向东称,对烈士的纪念要体现“安忠魂”。感恩烈士不仅在祭品,告慰英灵不限在清明,对烈士纪念要真正让忠魂得到安慰。烈士牺牲时最为牵挂、最放心不下的是他们的父母。“安忠魂”就是要理解和关爱烈士的亲属。烈士牺牲的是生命,我们要把烈士的父母当作我们的父母,替烈士们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尽一份爱心,尽一份责任,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让烈士家属真正感觉到光荣和社会温暖。没有别的原因,因为我们还活着……
“最深的思念不在流泪,最悲的哀痛不在呻吟,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旗帜捍卫持久和平,这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缅怀英烈是为了崇尚英烈、告慰英烈。让烈士精神升华思想,融进我们每个人的血脉,生命不息、薪火相传。”吴向东说。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抗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指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