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吐槽”中开始的深度文艺调查
深圳特区报综艺副刊部 杨媚
深圳有那么多高端演出场馆、那么多热爱艺术的观众、那么红火的演出市场,为什么“世界音乐剧之王”《剧院魅影》能在香港、广州连演几十场,偏偏无缘深圳?
这是我在《<剧院魅影>为何无缘深圳?》中提出的疑问。从这个疑问着手,该报道对深圳演出市场进行层层剖析,从剧场硬件不达标、市场和观众培育不完善、剧院因自负盈亏而运营模式趋向保守等角度,直面深圳培育高端演出市场之“囧”,分析了不少国际一流演出为何无缘深圳舞台的深层原因。
报道从一个小角度剖析大环境,不仅对深圳文化发展决策有参考价值,而且对各大城市如何发展高雅艺术具有普遍意义,由此获得了省、市新闻奖评委专家的青睐。关于该作品的采写故事,其实挺“风花雪月”,最开始要从一次无心插柳的“吐槽”说起。
源于一次吐槽:去广州看场演出真麻烦
我所在的深圳特区报综艺副刊部是专门负责文艺报道的部门,编辑记者们多多少少都有点文艺情结,休闲时间爱往音乐厅和各大剧院跑,听听音乐会,看看话剧、演唱会什么的。
记得去年国庆假期后,同部门一位记者在一次聊天中告诉我,她不久前受邀前往广州大剧院观看了风靡全球近30年的音乐剧《剧院魅影》,这是该剧首次踏足内地华南地区,票房与口碑之火爆造就了“现象级”事件。这不禁让我也心痒起来。
“要不我们结伴去广州再看一次吧!”她提议。我俩一拍即合,开始订票。结果,城际交通让怕麻烦的我差点打了退堂鼓:从家里出发到广州大剧院,开车吧不认路,得地铁-动车-地铁倒几趟,来回路程超过四小时。而且看完演出已经赶不上末班车了,得在广州住一晚。
于是我不禁抱怨起来:为什么《剧院魅影》不来深圳演?这几年,深圳演出市场呈井喷式增长,世界著名音乐剧如《音乐之声》、《猫》、《人鬼情未了》等,都在深圳取得不错反响。《剧院魅影》之前在与深圳仅一河之隔的香港已经演过两轮,这次又在邻城的广州连演40场,深圳怎么有点“脸上无光”了。
同事也说不清为什么,但她告诉我,现在许多深圳乃至珠三角、长三角观众都往广州大剧院跑。
折腾着从广州看演出回来后,这个“为什么”一直萦绕在我脑海。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在深圳演出市场好好调查一番,好好研究下这个“为什么”。
展开一番调查:看似简单的“为什么”越问越复杂了
从最表象的剧院设施出发,我首先找到了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何鹰。因为我在翻查网上资料得知,《剧院魅影》对演出场馆硬件设施要求极高,中国大部分剧院都无法完全呈现该剧复杂的舞台效果。何鹰和外方驻团导演给我提供了不少舞台参数。
可是当我向深圳业内人士求证时,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好几个剧院和演出公司负责人表示“没法说”。原来,大多数人认为,问题的根本并不出在深圳只有少数剧院具备相应的硬件可能,决定性因素其实是“没有演出公司敢接”,因为票房压力太大:不但深圳的剧院规模不足以平摊成本,他们对于深圳观众能否消化这样一台高成本的原版音乐剧其实是持否定意见的。
随着调查的进行,“这台世界名剧能不能来深圳演”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背后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越来越兴奋。除了兴建规模更大的剧院解决硬件设施、继续培育高端演出市场和提高观众审美,几位要求匿名的受访者把话题引向了各大剧院的运营模式上,表示出了各种无奈。
这时候我觉得,调查工作还应该跳出演出圈子,除了横向找原因之外,更应该“向上”探究深层原因和解决之道。于是我找到了深圳宣传文化系统几位工作人员。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延展力非常感兴趣,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一大批诸如《剧院魅影》等的名剧无缘深圳的原因不仅因为商业演出运作规律,还因为深圳的剧院管理模式迥异。
如今,深圳每个剧院都自负盈亏,有经营考核指标,一年到头为数不多的几场高端演出多是靠场租收入和商业赞助“倒贴”,在自主引进剧目上自然趋向保守。
相比之下,广州大剧院这几年迅速成为珠三角的高端演出“磁力中心”,就是奉行“用最好的演出才能最快地培育观众”的原则,不断地用高端演出精品持续“轰炸”市场、引导消费。这对深圳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万万没想到,从“《剧院魅影》为何无缘深圳”这样一个小切口,能把从硬件设施、观众培育到剧院运营模式等当今深圳演出市场所面临的囧境“一网打尽”。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副刊新闻题材。
但是,一篇文章如果只有现状阐述、原因分析而没有解决之道,还是有遗憾的。怎么样才能破解深圳舞台之囧呢?业内朋友给了我许多可行的建议,比如改变剧院管理模式、成立艺委会对剧目进行筛选等等。
在此前不久的一次采访中,我还了解到深圳一家大型演出公司也在与澳大利亚歌剧院签约,采取联合制作的形式大力引进原版音乐剧和歌剧。而深圳兴建新型现代化剧院的计划也被提上了议程。这无疑是破题深圳高端演出市场的一道曙光。
在2000多字的稿件里,我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对各方不同的表态和意见都有所涉及。由于是以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件——一部全球著名音乐剧与深圳擦肩而过作为由头,文章层层剖析起原因来一点都不抽象,有数据、有观点、有论证,可读性很强。
引发一场讨论: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这是特例”
文章刊发后,各方反响之热烈出乎了我的意料。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都在转载,不少微信公号也纷纷转载,影响力完全超出了深圳本地。
几位业内朋友告诉我,这是因为文章中所提到的几个重要原因对各大城市如何培育高端演出市场是有普遍意义的。此前各种新闻报道可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一些,但诸如这样的多维深度探讨,这篇文章是第一次、也是最全面的一次。他们自己也纷纷把文章转给了各地的同行。宣传文化系统相关负责人更是转发点赞,认为报道深入客观,批评中肯、有建设性,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当然,演出市场有着其复杂性和偶然性。我用《剧院魅影》作为一个“引子”,在获得大部分业内人士和读者肯定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演出商言辞激烈地说,《剧院魅影》是特例,是专门为北京某剧场开业砸重金引进的,它的运作违背市场规律,不该拿它说事;有剧院负责人质疑这样的报道是“长了广州志气、灭了自己威风”,对各大剧院在引进高雅演出方面所做的努力是一种打击和诋毁;有的被采访对象则揶揄自己因为说了实话“一夜间树敌无数”。
对于这些质疑,我虚心接受,争取在以后的新闻采写中角度更为客观公正,力求更好地反映出“众说纷纭”。但我认为,党报文艺副刊如果只是一味地为深圳文化建设成就叫好、而不对现状隐忧进行剖析和“预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这篇报道所引发的讨论乃至质疑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相关决策时更为广泛地吸纳各方意见,那报道的初衷就实现了——记者本来就是“上传下达”的桥梁。
“也许再过几年,《剧院魅影》这样的遗憾将能化解。”这是我在该稿件中的最后一句话。作为一位在深圳文艺战线奔跑了10多年的记者,我真心地希望,除了经济指标、生活指数外,在不久后的将来,深圳人能在家门口就能尽览世界文化艺术美景,在街头、在剧场、在图书馆那些温柔的灯光中细细感悟心灵的每一次悸动——这是我们之所以热爱这座城市的最深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