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 邓辉林
在从2015年2月26日起至3月3日的6个工作日里,《深圳特区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一共6篇的“羊年新春论创新”系列评论,再一次在舆论场中奏响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的强音。稿件被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圳卫视、人民网、“今日头条”等知名媒体播发或转载,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高度肯定,引起多地官员、学者、群众好评和热议,荣获第23届(2015年度)深圳新闻奖一等奖,该奖项由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市新闻学会、市新闻人才基金会联合评选。
“成如容易却艰辛”。这6篇评论,篇幅都不长,短则1100多字,长则1300余字,算不上鸿篇巨制,也比不上那些动辄大半个版甚至整版的文章。但是,它们为什么能够引起央媒关注、多方好评呢?原因可能有很多条,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还是看质量。这6篇评论有较高的质量,体现在较好地结合了政策水平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城市党报评论的高度、深度和厚度。成品和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宣传部领导的精心指导,是集团和报社领导以及时评理论部同仁敢打硬仗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反复推敲选好题
“今年新春评论写点啥?”每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时评理论部人员就开始要考虑这个问题了。元旦到了,春节还会远吗?春节一过,系列评论就要见报!写点什么才好呢?大家都在读中央和省市的会议材料、学中央和省市领导讲话,为的就是从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中找出选题。
2015年初,在《深圳特区报》新春系列评论选题过程中,出现了争鸣。有人提出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主题来写,因为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学者将2015年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元年”。但也有人认为,全会是在10月23日闭幕,当年剩下还有两个多月,当年是不是算作元年?在中央全会作出决定之前,能不能说我国没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央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只能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了新阶段,不能说之前就没这么干。不管怎么说,主张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写作主题为一种观点。
也有人认为,可以“四个全面”为主题。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5年初,在中央党校,面对参加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刚刚落地,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合深圳既往实践、未来追求写系列评论。
还有人提出以深圳经济特区下一步改革将要突破的重大问题为主题。
每到上班时间,时评理论部负责撰稿的金文蓉、邓辉林、尹传刚、姚龙华、殷立飞等人就聚在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大家经过讨论,决定提交两套写作方案,一套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一套以“四个全面”为主题。两套写作方案各拟了一组写作提纲,交给集团和报社领导审阅。
不久,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来到报社,对写作思路进行指导。他提出,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春节后将在深圳召开,可以“创新”为主题写一组评论。对于理论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文章怎么写,他都进行了精当的阐释。
关于选题的讨论至此尘埃落定。评论落脚于“创新”,与上一年新春系列评论的“改革”主题一脉相承。这组评论最终见报时的标题为《迈上理论创新新境界》《转动科技创新大引擎》《观念一新天地宽》《勇闯创新体制关隘》《以创新托举城市未来》《万众创新共圆中国梦》。标题直到最后一遍文章修改时,仍然得到精心改动。写作主题的确定和标题的成型,并非易事。
字字斟酌写文章
到了写作的时候,评论员更能感觉到“打磨”这个词的意义。在每个人承担评论的每一稿完成后,写作者会将稿件打印后分发给时评理论部参与评论写作的所有同事,大家聚到一起碰头讨论,不留情面地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自己的稿子,被每个同事轮着提一遍意见,这虽然不是打击,但对稿件来说算得上“锤打”;而每一遍稿件都得接受诸位同事评委的评判,每一轮评判完后还需要作者本人消化意见并按照同事意见修改,正是在这个拉锯式的作者-同事评委-作者的过程中,稿件被一遍遍地“磨”掉了多余的、有缺陷的地方,逐渐变得线条流畅、血肉丰满起来。而对每个写作者来说,每篇评论都修改了十余遍,这个打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很费脑力的事情。
在脉络层次上,就得仔细思量。每一篇的标题和提纲有了,正所谓“题好一半文”,这文章就算完成了一部分,但为了确定每一篇到底写哪几层意思,作者真可谓殚精竭虑,当感觉“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找同事合计合计,往往又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材料选择上,评论员们不厌其烦,精益求精。文章的每一层意思用什么道理材料和事实材料,提纲没有细说,这就需要作者自己去搜集、判断、挑选。如系列评论之一《迈上理论创新新境界》中使用的经济特区建立、发展与党的理论创新的关系的材料,概括性强,将理论材料与事实材料融为一体,这种材料就是结合实际精当概括出来的。《转动科技创新大引擎》中克隆羊多莉的材料、《观念一新天地宽》中小岗村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材料、《勇闯创新体制关隘》中深圳经济特区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的材料、《以创新托举城市未来》中宋朝以强大科学创造能力和较高的新技术应用水平托举起繁华汴京的材料、《万众创新共圆中国梦》中18世纪英国以创新催生工业革命以及深圳一系列创新成果的材料,都是作者多方搜集、精挑细选而得来的。
在文字锤炼上,评论员们拿出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功夫,有时真有“两句三天得,一吟双泪流”之感。这一组系列评论,每篇都以羊年春联或和羊有关的话开头。而为了达到这种形式上的一致,评论员们都经历了冥思苦想的阶段。如系列评论之一《迈上理论创新新境界》第一段是:“灵羊捷足登新境,创新春色逐日来。”“登新境”与文章标题紧密呼应,浑然一体。如系列评论之二《转动科技创新大引擎》第一段是“八方传捷报,三羊展新图。”第二段开头就讲了一个故事:“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引发科技进步的一次飞跃”。这个故事讲得妙,因为它说的就是科技创新,由此切入文章主题就使行文显得自然。评论员为了找这样一个好故事,接连想了三个晚上。系列评论之五第一段为:“三羊生瑞气,百鸟唤春光。新春伊始播下创新的优种,我们必将迎来丰收。”对联与文章发表的时间点紧密嵌合,合情合理。仅是开头,每位作者都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想到合适的立即写上,想到更好的又立马推陈出新,直到想不出更好的为止。
为了理清文章思路,挑选材料,锤炼文字,作者们表现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调动一切知识库存,为的就是产出精品。
水平功夫都需要
“羊年新春论创新”系列评论能得到评委充分肯定,夺得深圳新闻奖一等奖,说明这组评论具有很高的文本质量。高质量的评论文本是怎么得来的?结合这组评论的写作过程,可以看出,这既需要通过平时积累达到相应水平,也需要参与写作者在关键时刻能吃苦、敢打硬仗,也就是肯下功夫。
系列评论中的精当概括,比比皆是,这些都不是抄书抄来的。尽管其中有一些直接引用,但绝大部分概括性的论述,都是指导或参与写作者概括出来的。只有在某个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钻研,才能提炼出几句精辟、妥当的概括,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一段或多段深入、新颖的观点。如《迈上理论创新新境界》中,“‘四个全面’并提,是奋斗目标的新定位,是把握发展趋势的新升华,是方法论的新拓展,‘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历史已经明证,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极大地推动实践、引领变革”;《勇闯创新体制关隘》中“体制机制,如同铁轨,看似对列车进行控制,实则是为了引导列车风驰电掣地前行;好比经络,输送气血。体制机制良好,则能保证市场秩序和政府行为从无序到有序、从僵化到优化。内在机理顺畅,环环相扣,毫无淤塞,强劲驱动一切要素最优配置、活力迸发”,这些话,都是原创观点,是在长期学习、思考中形成的知识。如果以为新春系列评论就只是摘抄会议材料和领导讲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合格的党报评论员,绝不是只会复制、粘贴的“快枪手”,而是善于学习、长于思考的“理论迷”。
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关键时刻的爆发也很重要。新春系列评论写作时间短、要求高,要写得像模像样就得快马加鞭。有很多年,《深圳特区报》时评理论部的多位评论员是在报社改稿的状态中度过除夕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外界热闹的羡慕,都化作学习材料、奋笔疾书的动力。有人说,理论工作是枯燥的,如果这句话是说理论工作的辛苦不为人知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党报评论工作是枯燥的。尤其是像新春系列评论这样的文章,常常不像耸动视听的报道那样能够一下子就夺人眼球。让新春系列评论激起舆论强烈反响,需要拿出有力的观点、过硬的文本,这就需要评论写作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写作期间能够激荡起“脑力风暴”,以高强度的思考来制作精品。集团和报社领导以及数位写作者在长达月余的高强度工作中付出的心血,或许可以用一夜夜灯光、一根根白发、一沓沓打印稿来证明。好在,真正辛苦的时候,我们没有觉得辛苦,因为在思考与写作中我们体验到了思想的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