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 甘霖
“如果想把新闻写好,那就离现场近些、近些、再近些。”在刚开始干记者的时候,一位前辈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
光明新区“12·20”重大滑坡事故已经过去半年多,几千台挖掘机、推土机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渣土上轰鸣的情景,历历在目。在那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光明,成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我们,党报记者,身处救援一线,有幸见证并记录了唯一幸存者田泽明获救等抢险救援的重要时刻。
现场,争分夺秒的救援让我们触动;现场,无数的细节、画面让我们感动。可以说,也正是现场,让我们的稿件、我们的照片触动了、感动了更多的人。
不寻常的滑坡
2015年12月20日,如果没有光明滑坡事故,会是一个普通的周日。天一直下着雨,但雨势并不大,当时的气象资料显示,天气多云转小雨,15到21摄氏度。
下午1点多的时候,手机新闻客户端推送了一条信息“光明新区发生滑坡事件”,在信息里并没有提及伤亡人数以及过多的情况。这条信息没有引起我过多的注意,在我看来,这就是雨后一起普通的山体滑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不是热线记者,也没有接到采访任务,所以照常和家人一起出门逛街、购物。
“书记、市长要去滑坡现场,请尽快赶到光明!”下午4点多的时候,我接到了采访任务。这时,我感受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因为,当时马兴瑞书记、许勤市长正在北京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位领导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改变行程安排,突然返回深圳,光明的滑坡,一定非比寻常!
于是,我直接从商场打车往光明赶,全身只带了一部手机、一块充电宝和一点现金。事后看来,这块充电宝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滑坡现场十分偏僻,救援指挥部设在地铁工地的简易板房里,大量救援人员突然聚集,充电插头根本就不够用。我们在现场一待就是一个通宵,手机没电,那就意味着无法和外界联系,无法及时把滑坡、救援的情况及时发布出去。
在路上,已经达到现场的同事把所在的位置发给了我,在手机导航的指引下,我到达了紧邻滑坡现场的救援指挥部。在那里,多位省、市领导已经在指挥救援,大量的媒体记者已经在守候,更多的救援队伍、媒体记者,正在奔赴光明!
也是在到达现场以后我才知道,光明滑坡事态之严重超出想象:多栋厂房被淤泥渣土完全覆盖,大量人员失联!
真的有人活着
救人!救人!救人!
12月20日当晚,马兴瑞书记、许勤市长从北京赶回深圳,在现场查看滑坡、在指挥部部署救援时,说得最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救人!”为了救人,在事故发生后的将近1个月时间里,现场指挥部的省、市领导几乎都是吃住在光明。
到底有多少人失联,还能救出多少人?这是所有关注光明滑坡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光明滑坡面积巨大,相当于50多个足球场大小;淤泥渣土厚度达数米至数10米不等,有的几乎和4层高的厂房齐平;土体松散,人走到现场脚都会陷下去。岩土工程专家、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国楠,在滑坡发生后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一次滑坡是我从业 30 多年来第一次见到的规模。”
尽管如此,没有人愿意放弃!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挖掘机、生命探测仪……越来越多的救援队伍,来到光明,24小时连续作业。为了让挖机可以连续作业,最大限度提高救援效率,救援人员直接把油料扛到救援一线,现场加油。
没有人愿意错过!为了不影响救援作业,现场指挥部开始设置多道封锁线,严格管理控制进入现场的媒体记者,但是,有大量媒体记者依然在光明滑坡现场周边通宵守候。
12月22日晚,滑坡事故发生已经进入第3天,接近黄金救援期72小时。虽然救援队伍多次发现生命迹象,但最终都没有救出幸存者。
“可能还有人活着!”23日凌晨4点多,我突然接到了深圳特区报编委叶晓滨的电话,滑坡发生后,他一直在统筹指挥特区报各方面的报道力量。叶晓滨编委告诉我,救援现场传来消息,发现了强烈的生命迹象,很有可能有人要获救。
当时,我就驻守在光明,是报社离现场最近的文字记者。“有人活着”,这个消息,让我再也坐不住着了,马上背起背包、联系车辆,往滑坡现场飞奔。
因为工作需要,我取得了进入救援现场相应的证件,这让我有机会能够便利地进出指挥部,获取最权威信息,也让我有机会直接进入救援第一线。
就这样,12月23日凌晨5时许,我到达发现生命迹象的东二区。
探照灯的强光束,照在15米深大坑的最底部,身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正手举吊瓶,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真的有人活着!
直播生命的奇迹
到达现场以后,在叶晓滨编委的统一指挥下,我和报社新媒体部门的同事紧密合作,以大量图片、视频,实现了对救援的网络直播。为了提高效率,很多情况下,都是我微信口述、后台同事再转为文字。
这些文字、图片、视频第一时间对外发布,被各新闻客户端广泛引用,深圳特区报的微博、微信,由此也成为社会公众了解救援进展的最权威平台,关注度急剧提升。
我也和摄影部的同事何龙也取得了联系,不时交换信息。从12月22日下午到23日凌晨,何龙一直通宵守候在救援现场。发现幸存者以后,现场对记者的管控更加严格,为了不被清理出场,他就一直躲在紧靠土堆的一处厂房内,用长焦从高处拍摄,记录了抢救的全过程。
现场,为了便于抢救幸存者,其他区域所有挖掘机都暂停作业;现场,探照灯的强光聚焦在救援的洞口,救援官兵轮流抡锤,铁锤敲击水泥的声音,回想在蒙蒙亮的天空,格外清晰,撞击着人的心扉。
6时20分许,现场总指挥要求再次检查救援人员手拉手形成的通道是否畅通,我们知道,幸存者马上要获救了。
10几分钟后,光明滑坡事故唯一的幸存者田泽明,被抬了出来,被抬向早已在等候的救护车,在国家、省专家的看护下,被送到了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现场所有人都鼓起掌来,一片欢腾!
我用手机、何龙用相机,记录了整个过程。事后,在着手写《田泽明被困67小时获救了》这篇报道之前,根据手机视频、相机照片的记录,我和何龙就报道中所涉及的所有时间点进行了逐一核对。
2015年12月23日6时38分,这是田泽明被困67小时后,被救援人员抬出洞口获救的时间。
在约15米高的渣土下被深埋67个小时,依然可以生存,这是生命的奇迹。现场救援人员和有关专家事后谈到了田泽明获救的4个条件:坚强的求生信念、被困时身边掉有食物、自救意识强和有空气流通进入。
因为见证,所以热爱
事实上,根据救援人员探测发现的生命迹象,在田泽明被困处,被困的不仅只有田泽明。
然而,不幸的是,另一位被困人员没有坚持到最后。在田泽明被救出1个多小时后,他的遗体被从洞口抬出,现场所有人员低头默哀。
挖土机随后又发出了轰鸣声,对失联人员的大规模搜索,继续进行,我和何龙也离开了救援现场,结束了对此次救援幸存者的采访。
作为唯一的幸存者,田泽明毫无疑问是极其幸运的。
光明重大滑坡事故,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引起高度关注。可以亲历争分夺秒的救援、可以见证田泽明获救这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记者,时隔半年多,再次回顾整个救援田泽明的采写过程,愈发觉得,自己同样也是幸运的。
同时,愈发觉得,我的同事、同行们值得尊敬。他们,为了见证,想尽办法,甚至扮成送餐的厨师,千方百计进入现场;他们,为了见证,通宵守候;他们,为了见证,吃在土堆上、睡在渣土旁……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说,记者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
但是,光明滑坡事故的采访工作,让我愈发坚信——
因为可以见证,所以值得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