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中心 马诗月
摘要:一句网络用语:“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手机摄影了。”或者,手机,正是新闻摄影的下一站。
更高的像素、完美的构图、专业的摄像机不再是新闻拍摄的不懈追求,科技改变传播。当今,新技术力量的推动产生了新媒体,导致了信息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这也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界面,使新闻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面对群雄争霸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体如何突破,这是当今许多专家和同行正在探讨的问题。
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智能手机的大众传播功能日益凸显。与传统摄像机相比,手机具有好携带、成本低,能够随时随摄录传播等明显优势。因此,尽管技术指标上与专业摄像机有所差距,但手机一样可以创造出极具冲击力、震撼力和穿透力的电视作品。
《我用手机拍过年》系列报道是我们做的一次手机新闻摄影的尝试。报道在2015春节前,由深圳卫视《正午30分》发起,组织观众参与手机纪实类新闻。该系列共有8期,在地域上涉及到海南、山东等七八个省份,时间跨度从除夕到大年初七,围绕中国人回家过年这个大主题,以单个人物为主线,从不同的回家故事中,让人体味中国人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期,对家庭的向往和对团圆的期盼。因为地域跨度大,故事中每个家庭不同的过年方式,又让观众看到了多样的春节年俗。是个接地气、有年味儿、又比较有信息量的成功新闻作品。
节目在深圳卫视的《正午30分》首播时,一些拍客的老家,曾出现整村人观看的热闹盛况。随后,深圳多个频道,以及优酷土豆、爱奇艺、百度视频、凤凰视频等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发,最高单期点击量超过了四十万。拍客们也通过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转发,形成了广电网、互联网、移动网良性互动的有效传播,达到较好的播出效果。这一新闻作品最终获得2015年度深圳新闻作品一等奖。
作品的成功,让我看到了手机摄影传播新闻的力量。
一、手机摄影打破传统新闻束缚 更加贴近人心
1、取材的便捷性
以往在逢年过节的特别时期,记者扛着几十斤重的大机器通宵熬夜等新闻,往往效果也不佳。而深圳这个资源丰富的移民城市,把拍摄机器简化到每个人手中的手机,就地取材,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摄影工具拍摄,在实践经验中,这往往更利于捕捉到一些生活中的细节。
例如《手机拍过年》系列中的《阿凯回家路》,是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拍摄者阿凯老家在广东河源,每年春运的回家靠的是双脚骑单车,一路逛回去。如果出动记者跟拍,不仅耗时耗力,拍摄者面对摄像机也可能难以放松。因此我们选择让阿凯把手机装置在自行车上,以第一视角为主,让观众领略了一个悠闲自在的骑行者在春节回家途中看到的美好画面,这些都有赖于手机拍摄之便携。
2、题材的广泛性
《手机拍过年》系列报道根据策划好的每期主题,提前2个月开始征集人员和作品,找到了近至广东其他城市,远至海外的拍客,最终策划出八期主题。在“春节”作为统一性的前提下,八期主题分别为回家路”、“年夜饭”、“拜大年”、“闹新春”、“年俗”、“坚守岗位”、“外国人的中国年”。尽力做到让受众在观看时能产生一种“就在此时、就在此刻”的零距离式体验感。
3、表达的全民性
手机新闻摄影的拍摄者大多数为非专业人士,他们虽然在技术和经验上有所欠缺,但常常因为接近新闻现场,或者有鲜明的个性在竞争中胜出。而这种胜出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正是社交媒体独特的裂变式传播特点让手机新闻摄影快速发展。
网络的开放性给手机摄影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让手机摄影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繁重的仪式感,更贴切地展示最真实生动的场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对事件真实性的影响,使得人人都可以表达真我,这对于公民新闻制作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例如“军营年夜饭”,我们让部队里的战士用自己的手机记录了坚守岗位的武警战士们准备年夜饭以及一起过年的情景。抛开专业的记者出镜和采访,全皮由武警战士自己来介绍,原本严肃刻板的部队形象显得轻松活泼,战友间不经意流露的感情也更为真挚难得,容易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作品经过后期字幕和音效加工,也让新闻变得活泼好看。
“洋女婿也要过中国年”选取了工作在深圳,却娶了客家媳妇的外国人梅伦。梅伦以一个洋女婿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年的传统习俗,而他幽默风趣的自述成为一大亮点,节目播出后在网络上被迅速传播开。
普通人参与新闻报道已经不仅是充当“线人”的角色,普通公众拍摄完新闻图片及视频也不必再等待职业记者的到来。手机摄影一与公民新闻相结合,便能 拥有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用“现场感”吸引观众 手机新闻以“细节”取胜
传统新闻摄影在“深”上下工夫,手机新闻摄影赢在“快”;传统新闻摄影以专业的报道视角取胜,手机新闻摄影再现生活中的细节。在瞬息万变的的社会生活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面前,传统电视媒体必须改变严肃呆板的面孔和程式化模式,千方百计让电视台高扬主旋律和丰富多彩的品格得到充分显示。
在“洋女婿也要过中国年”这一期的拍摄前期沟通中,拍客是一个十分幽默有趣的美国人梅伦,口才好,娶了一个传统的广东客家媳妇,这条片子中有不少戏剧性的欢乐场景,包括梅伦的自述,出镜,逛集市,去岳父岳母家,和亲戚朋友吃传统客家菜,下中国跳棋,以及看春节联欢晚会,领红包,并在春节期间放鞭炮,到庙里拜神等等。并以梅伦第一视角来展示他对中国文化的一切好奇,融入和喜爱。这样的效果是比一名记者去客观拍摄到的场景要显得有人情味得多。
三、线性记录方式+后期巧妙剪辑 放大新闻看点
在《手机拍过年》系列报道中,实践了把手机的灵巧便利和电视编辑的专业素养巧妙结合达到更好效果的尝试。我们并非都是把简单地让拍客完成全部成片,因为每个拍客对画面和内容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如完全交付给他们一定会令画面质量和呈现效果都无法保证。所以在前期筹备中,一个编辑对接一位拍客,先进行大量充分沟通,对拍客准备拍摄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整条片子中,拍客主要充当的是口述核心内容,以及具体摄像的职责。而电视台编辑要充当片子的导演,创意,指导拍摄,以及后期剪辑包装等工作。
例如《阿凯回家路》,拍客主人公阿凯是一个创意满满的活跃青年,但他的创意是一个个零碎的片段,要完成整条片子缺乏连贯性,这就需要编导和他沟通好一个拍摄的流程。这条片子重点在于回家途中遇到的风景,以及回到家后家人的期待。前期沟通中,我们把分镜头列出来,给到阿凯,即在某一个地点完成那些拍摄,每一个镜头需要几秒钟,一共需要多少个镜头等等。其他的创意就都由他发挥,最终的片子呈现出沿途的田野风光,山间美食,年轻人的活泼朝气,以及历经一天几百公里骑行回到家后家人一见面的表情等等非常真实的场景,达到了贴近观众,但又不乏创意的效果,而在手机拍客中,当然也有许多人会存在心中所想的东西没有办法用镜头表达出来的时候。例如“军营年夜饭”这期拍摄,部队里的士兵们较为循规蹈矩,缺乏拍摄经验,因此实践起来困难不少。最早收集到的拍摄素材,往往是一个镜头连到底,没有不同的场景,没有富有冲击力的同期声,并且许多镜头是竖屏拍摄,这放到电视上播放时效果非常不好的。于是我们立刻和他们重新沟通,了解到部队里年夜饭的制作准备,吃饭以及训练等全面内容。再教他们写好具体的分镜脚本,细致到每一个场景需要几个镜头,每个镜头拍摄多久,需要拍摄全景,中景,近景等等。在经过我们的一番沟通之后,他们按照脚本拍摄,就可以保证画面层次丰满,不遗漏关键节点等。画面打包传回后我们再进行后期剪辑,排版,包装。最终以最大化的程序展现出了原本想要表现的一副军营年夜饭的温馨活泼场景。
总之,在网络发达全民拍客的时代下,传统电视媒体只有抓住自身优势,并不断挖掘潜力,才能获得有限空间中的突破方向。在拍摄方式上,手机拍摄技术门槛不高,电视媒体可以鼓励受众参与到电视媒体的制作中,掌握了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就掌握了一样强有力的武器,从而加快电视媒体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