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田电视台 戴依妮 邹晓东
长消息《盐田区“城市GEP”项目荣获“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能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获得各位评审专家的一致肯定,对于基层电视台的采编人员而言,无疑是最大的鼓励,也使我们更有动力。其次,感谢我们盐田电视台的领导,《GEP》这条消息不是偶然不是突发,参与报道的媒体不下20家,但在台领导的支持下,本台对此事持续关注近一年,才有了今天的收获,与台领导高度重视精品创作密不可分。
2015年初,盐田区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在国内首次发布城市GEP,为生态环境贴上“价格标签”,为“美丽中国”提供量化依据,也将区域发展切换到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的模式。当时,记者马上联想到在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省人大代表座谈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也正是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如何给这样的美好生活打上“价格标签”,使其体现出品质生活的价值?记者预感到这将是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成果,它契合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契合了党和政府执政理念转变,是理念、理论、方法、管理的创新。”按照贯例,我们和众多媒体一起采访了盐田区政府领导、GEP研发专业团队、专家,于当晚播出《盐田全国首发“城市GEP”》。
“踩泥”才能写出新闻精品
我们明白,一条重大的新闻题材,尤其是有关改革创新的重要题材,光有理念与理论是远远不够,仅凭一篇新闻通稿绝对是苍白无力的。城市GEP是新生事物,其创新的源头在哪里?“城市GEP”的核心价值该从哪些方面体现?它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又如何?发布会结束后,我和另一位主创邹晓东一直在商量和探讨,我们都觉得这条消息题材不错,但仅凭发布会提供的概念和数据,不足以支撑一条好新闻,我们决定层层剥茧,进一步关注城市GEP推出后的变化和成效。
盐田区的创新源头在哪里?这是我们第一个想弄清楚的问题?“时任盐田区委书记郭永航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他说,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好不好,可以用GDP来衡量;经济与生态是否和谐发展,又该如何评判呢?GDP是GEP发展路径的坐标,是环境改善的指引。这也意味着在GEP不降低的约束下,GDP的增长不能再‘任性’了。”
随后采访中,我们进一步得知,其实GEP核算并非盐田独创。这个概念自2012年就在内蒙提出来,已在海洋、湖泊、林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应用。而对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进行核算,盐田区则是第一个“吃螃蟹者”。 这是一套独立于GDP核算体系的城市GEP。
2015年12月初,时隔《盐田区城市GEP》发布近一年,到底它的效果如何?这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很快,记者联系上了城市GEP的研发团队--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在研究院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盐田区城市GEP为1015.4亿元,是当年GDP的2.48倍,人均GEP约为47.47万元,单位面积GEP约为13.6亿元/平方公里。2014年盐田区城市GEP为1015.4亿元,是同年GDP的两倍;2015年1至11月城市GEP初步核算约1070亿元,同比增长55亿元。在GDP增长10%的基础上,GEP仍增长5.4%。说明盐田区自然生态功能维持在相当好的状态。
将生态量化,这个听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底又是怎么核算出来的呢?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用城市GEP核算体系对盐田区的林地、城市绿地、河流湖库、近岸海域等生态资源 的面积进行了初步核算,该核算体系囊括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两大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在现场,记者看到了基于这套方法做出的一些测算:盐田港“油改电”、“油改气”项目实现大气污染物减排量约14吨,碳减排量约7.5万吨;绿道自行车实现大气污染物减排量约150吨,碳减排量约4.9万吨。这些节能减排措施,创造了大约1.5亿元的生态价值。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5年12月中旬,突然获悉盐田区将携《城市GEP》项目赴京参加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这让晓东和我开始兴奋起来。我们主动向台里提出申请,希望随行报道,台里表示支持。并向宣传部、环水局进行协商,最后同意我们一同进京。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人欣慰的是,在第八届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交流会上, 由深圳市盐田区创立的我国首个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城市GEP”从全国21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以最高分荣获“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在会场,趁着中场休息时间,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迅速采访了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负责人、国家环保司有关领导,整个采访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当晚,我们就搭飞机回到深圳,于第二天制作播出了《盐田区“城市GEP”荣获“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新闻播出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日报网》等数十家国家、省市媒体相继转载。
如何让枯燥题材“活亮”起来
这条消息内容相对枯燥,除了数据、概念,没有其它的镜头可以表现。如何将所隐藏的深层次内容,把它做成老百姓爱看且看得懂的新闻。我们结合了电视新闻的优点,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从百姓的视角报道、将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现。二是为百姓答疑解惑,运用专家采访,利用同期声强调主题,大大增强报道的真实性、感性力与权威性;三是巧用图片、图表来阐释。
我们深知,在视觉时代、数字化普及的今天,传统的现实画面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于越来越高要求的视觉追求以及愈发“挑剔”的审美眼光。运用动画演译、图表描述可以使电视新闻在消除各种信息的不确定性过程中有着“一目了然”的优势。所以在后期制作上,晓东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采取了动画+图表制作的方式,对“GEP”庞大的体系指标、数据做了形象地再现,充分发挥了电视的优势,瞬间使这条消息生动鲜活起来。
最后想和同行们共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的新闻大多都是一分钟的篇幅,采访到播出也就是几个小时的时间,甚至更短。作为一线记者不仅仅是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采访,还要对摄影、图片处理、文字播报进行思考,边采访的时候,脑海中就要边进行写稿、构图、编辑、回到台里一气呵成。这就要求我们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已的能力,增加知识的积累、增强新闻的敏锐性。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